耳机放大器
耳机放大器,Headphone Amplifier,简称耳放,是放大器的一种,是一种专门设计来驱动耳机的声频放大器。耳机放大器一般会在电子设备、音乐播放器及电视中以集成电路的形式出现,不过也有独立的耳机放大器。
耳机放大器通常为功率放大器,常见类型有甲类(A类)、甲乙类(AB类)或者乙类(B类)。丙类(C类)一般不用于音频信号放大,丁类(D类)则多用于有源音箱的内置放大器。
甲类(A类)功放的输出级元件总是处于导通区,因此一般比其它类型线性度更好,也较为简单,因此最受到爱好者的推崇。但甲类(A类)功放的效率非常低,理论值不超过百分之五十。以驱动耳机为例,在一般情况下,音量越小,耗电越多,当没有信号输入时,电流以最大的额度流动,所以在待机没听音乐时,却是用电最快的时候;即使在听音乐时,所用的电也有 50% 以热量形式消耗掉。通常在使用时,需要进入热平衡状态才能有较好的表现,而较高的工作温度反过来又会产生热噪声。
乙类(B类)功放,有两个(组)输出器件分别放大正负半周,每一个都精确地在输入信号的180度(或半周期)时交互导通。甲乙类(AB类)放大器是甲类(A类)与乙类(B类)的一种折衷,它改善了小信号输出的线性度,导通角在180度以上,具体值由设计者决定。
虽然效率有了改善,但在音频信号放大领域,乙类(B类)的表现往往不如甲类(A类)功放。原因主要在于不同频率时耳机的阻抗是不同的,这时的综合电声指标将劣于纯电阻负载时的指标,产生瞬态失真。由于负反馈的存在又会反馈到前级,这就要求放大器具有能够控制这种失真的全向阻尼。而乙类(B类)功放对任意半周只有一臂输出在工作,其阻尼在任意瞬间都是单方向的,对扬声器的阻尼是靠反反复复的过零点换相来实现的,几乎时刻都产生着失真。
而甲类功放正负两臂均导通,阻尼系数是双向的。信号停止时,反电势经导通的B臂完成通路,惯性被阻尼,无法产生自由振荡,反电势也建立不了。这种全方向的阻尼,更能迫使扬声器单元的振动始终根据信号的波形去振动。
放大器电路被首次用于中继传播设施。例如在旧式电话线路中:用弱电流控制外呼线路的电源电压。范信达(Reginald Fessenden)在1906年12月24日,首次把碳粒式麦克风作为放大器,应用于调频广播传送装置中,把声音调制成射频源。在20世纪60年代,真空管开始淘汰。当时,一些大功率放大器或专业级的音频应用(例如吉他放大器和高保真放大器)仍然会采用真空管放大器电路。许多广播发射站仍然使用真空管。
20世纪7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晶体管被连接到一块芯片上来制作集成电路。如今大量商业上通行的放大器都是基于集成电路的。
目前的有线耳机市场受到蓝牙耳机的极大冲击,专业的 Hi-Fi 器材市场更新相对缓慢。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蓝牙耳机开始率先在耳机中集成独立的耳放芯片,耳机放大器作为一种电声转换中必不可少的模拟器材,也始终会陪在用户身边。
本词条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