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彩画
胶彩画,又称作重彩画、岩彩画、日本画、东洋画,是一种以胶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矿物的粉末,与水调和后,用画笔在纸、绢、麻或木板上的一种作画型式,更可以结合不同的素材,表现出许多的可能性。
历史
在中国台湾,胶彩画的历史被认为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工笔重彩技法,这种绘画方式传到日本,演变成为“大和绘”,后又发展成为“圆山四条派”。明治时代之后所产生的日本画,可说是在这个基础中发展起来的画种。持论者认为基于这个渊源,胶彩画可以被视作中国画北宗的一个分支。
中国台湾的胶彩画是在日本统治时期,由日本传入这种绘画方式,因此在当时的美术展览,被归类为“东洋画部”。战后,开始举办全省美展,设立西画组与国画组,胶彩画被归类至国画组当中。1972年的全省美展,国画第二部无预警取消,以胶彩创作的评审委员也全数解聘,仅林之助留聘。有感于“东洋画”名称带日本风,难容于当时之官方意识形态,林之助教授提出“胶彩”一词取代之前的说法,拟用材质定名,避免无谓的争议。1979年,省展恢复国画第二部的设置,1982年省展,国画第二部改名为“胶彩画部”,胶彩画一词始告确定。1985年东海大学美术系首开胶彩画课程,使中国台湾胶彩画的教育不再是师徒传授,开始走入学院美术教育。
材料
胶彩画使用的胶质可由动物、植物提炼出来,中国古代唐朝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胶彩画使用鹿胶、鳔胶、牛胶作为媒材。这些炼胶的方法在中国渐渐失传,在日本使用软质、硬质鹿胶、鳔胶、牛胶、兔胶、粒胶、三千本胶等胶材,这些胶的炼制方式,是依古代由中国传入的方式炼制。
胶彩的颜料来源为天然矿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及颜料依粗细、颜色浓淡、质感等层级的分类。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