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歇山顶

歇山顶

中文名 歇山顶
别名 九脊顶,入母屋造
英文名 gable and hip roof
名词解释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古代中国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歇山顶是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间接资料见于汉代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甘肃敦煌北魏428窟)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等。木建筑物则还没有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更早的实例。

到了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早期的歇山顶比较小,山墙侧透空,没有山花板,只有悬山式的博风板。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现了大歇山,同时,山面开始不透空。

明朝时多用砖头垒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风板里加上山花板。而自明代以来,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例如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为重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所谓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这种屋顶比较柔和,富于变化,常用于非正式的皇室离宫,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就多卷棚歇山。

在明清时代,许多苏州园林在亭的建造过程中,也应用了歇山顶这样的形制。苏州明清园林中尚存的较具代表性的歇山顶亭,多集中分布在古城区保存较好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尤以较具代表性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怡园等大型私家园林为常见,这些园林中的歇山顶亭种类繁多,文化与艺术价值也更高。此外,在一些大型风景园林中歇山顶亭也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如虎丘风景区中的真娘墓亭、天平山风景区中的逍遥亭及恩纶亭等。

这些歇山顶亭既具有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普遍表象,又各自有着一定的差异,形成丰富的建筑文化特征。

歇山顶亭平面形状较为简单,一般选取矩形或方形,亦有少量为扇形及组合形。矩形平面在歇山顶亭中运用最多,一般为四柱构成的单开间,但亦有三开间,亭的开间与进深尺度选取十分灵活。扇形平面在苏州明清园林歇山顶亭中并不多见,较典型的为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其扇形的弧面形状与池岸相协调,典雅中透着柔美,充满诗情画意。该亭不论形式上还是做法上均较为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与学术研究价值。还有的歇山顶亭平面形状为方形(或矩形)与方形(或矩形)相叠加组合而成,如拙政园中的涵青亭、听枫园中的适然亭。组合形平面的歇山顶亭布局灵活,体型变化多样,使歇山顶亭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相关名词

相关分类

相关品牌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