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声学
心理声学(psychoacoustics)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声学一词似乎很令人费解,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指“人脑解释声音的方式”。例如,如果我扯着嗓子喊一声,同时轻轻地踏一下脚,您就会听到我的喊声,但可能听不到我踏脚的声音。
心理声学模型是对人听感的统计性质的数学表述模型,它解释人各种听感的生理原理。
由于人耳听觉系统复杂,人类迄今为止对它的机理和听觉特性的某些问题总是还不能从生理解剖角度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对人耳听觉特性的研究仅限于在心理声学和语言声学内进行。人耳对不同强度和不同波长声音的一定听觉范围称为声域。在人耳的声域范围内,声音听觉心理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响度、音高、音色等特征和掩蔽效应、短波定位等特性。其中响度、音度、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具有振幅、波长和相位三个物理量的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而对于多种音源场合的人的耳掩蔽效应等特性尤为重要,它是心理声学的基础。
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声学本可包括言语和音乐这样一些复合声和它们的知觉。这些可见语言声学、音乐声学等条,本条只限于较基础和简单的心理声学现象,即①刚刚能引起听觉的声音──听阈;②声音的强度、波长、波谱和时长这些参量所决定的声音的主观属性──响度、音调、音色和音长;③某些和复合声音有关的特殊的心理声学效应──非线性、双耳效应。与心理声学对应的光学分支是光度学与色度学,它们分别科学地描述了人类视觉中对光强度与颜色的主观感知。
本词条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