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鼠疫(plague)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炎症等。鼠疫传染性强,如果不治疗,病死率高达30%~60%。
鼠疫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的甲类管理传染病。
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十四世纪时被称为“黑死病”,曾在欧洲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
流行地区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秘鲁。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在西藏和青海,其他地区也有散发。
传染源
染疫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包括鼠类、旱獭等。
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型鼠疫、腺肿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经跳蚤叮咬传播: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经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食用未煮熟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可发生肠鼠疫。
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实验室感染
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实验室事故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但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性用药可降低易感性。
高发季节
人间鼠疫流行,均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人间鼠疫多发生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这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