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中文名 夏家店下层文化
名词解释

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的古城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

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铲、石刀和打制的石锄等。饲养牛、马、猪、狗等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土坯、石块垒砌成的地面房。聚落附近有墓地,大甸子墓地埋有墓近千座,排列密集而有规律。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

分布范围

考古学文化通常认为是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物和遗迹的共同体。事实上,具体的考古工作主要依据遗址的发现地点和出土的器物,判断文化归属。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相互间有对峙,也有融合,文化面貌自然也会有一定变化。注意到这一问题,我们把文化面貌与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当的遗存划入同一范围考虑。

根据现有资料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的西辽河流域是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这一地区调查的遗址数量最多,敖汉旗仅三个乡就发现遗址三百八十多处,阴河——英金河两岸有一百多处。做过发掘的有赤峰附近的药王庙、夏家店、蜘蛛山、新店、香炉山、西山根、四分地、西道、敖汉大甸子、小河沿、宁城南山根、小榆树林子,辽宁西部有北票丰下、喀左小转山子、阜新平顶山等遗址。具有相同文化因素,属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分布区还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张家口地区,向南延伸到京津唐地区。承德地区调查的遗址主要有化营子、黑山口、茅兰沟、小东沟、于家沟、佟杖子等十余处。张家口地区主要在蔚县壶流河流域做了一些工作,主要遗址有三关、庄窠、筛子绫罗、四十里坡、前堡等。京津唐地区的遗址主要有大厂大坨头、唐山大城山、小官庄、卢龙双望、北京市昌平雪山、平谷刘家河、蓟县张家园等。

从地理范围上讲,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区域如果按水系划分包括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滦河流域、海河北部;按地形划分包括辽西丘陵、热河山地、坝上高原、太行山区北部和京津平原的一部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的近河台地上或坡地上。

经济状况

大量考古资料表明,这个部族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过着定居的生活。在老哈河、孟克河、教来河、大小凌河和柳河上游地区,当时的居民点分布相当稠密,如赤峰以西的西路嘎河两岸,聚落的分布几乎超过现代居民点的密度。这些聚落遗址存在的时间早晚有一定差异,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些氏族原始农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迁徙仍较频繁。

当时的农业生产比新石器时代有了较明显的进步。农业生产工具中经常使用窄顶宽刃的打制石锄,还有一种长方形的磨制石铲来挖土。收割工具是长刃边的磨制石刀,石刀的背边有凹缺或穿孔可以捆绑木柄。谷物加工则用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在一些遗址中曾见到少量的细石器,其中以刮削器为多。石镞很少见,说明中石器时代盛行的细石器工艺传统在这个北方部族中尚未被完全遗忘。

采集和渔猎经济仍然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在赤峰夏家店、药王庙、宁城南山根等遗址中发现了不少骨器,其中大量是锥和镞。骨镞都呈圆锥形或三棱锥形。不少居住遗址的遗存堆积中有许多吃剩的动物骨骼,是制作骨器取之不尽的原料。从这些骨骼中可以识别有猪、狗、羊、牛等家畜和一些鹿科动物。猪在各遗址中发现的个体都很多,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先民饲养的最主要的家畜;鹿科动物则是当时主要的狩猎对象。

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其中突出的是制陶业和金属加工。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