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石斑鱼

石斑鱼

中文名 石斑鱼
英文名 Epinephelinae
名词解释

石斑鱼是石斑鱼亚科(学名:Epinephelinae)鱼类的泛称,属于鲈形目鮨科。

名称

石斑鱼通常指两大属鱼类:石斑鱼属及喙鲈属。除此以外,Anyperidon属、驼背鲈属、鳞鮨属、纤齿鲈属、贫鲙属及鲙属的鱼类也会被称为石斑鱼,而鳃棘鲈属的鱼类则被称为珊瑚斑鱼。不过,某些鸳鸳鮨属、九棘鲈属、侧牙鲈属、角纹鮨属、东洋鲈属、副花鮨属等属于石斑鱼亚科鱼,及个别的其他鮨科鱼类,有时也会被冠上石斑鱼的称号。

外形特征

体一般呈椭圆或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背鳍鳍棘7~11根,鳍条10~21根;臀鳍鳍棘3根,一般第2根最为强大,臀鳍鳍条数7~13根;胸鳍宽大,位低,一般呈圆形;腹鳍位于胸鳍下方;口大,两颌齿内行齿倾倒;体被小栉鳞;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型。不同种类的石斑鱼体型差异较大, 30%以上的石斑鱼种类体长可达1m以上,超大体型者可超过2m,如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伊氏石斑鱼(E. itajara)、东太平洋石斑鱼(E. quinquefasciatus)等,而体型小者甚至小于20cm,如红鳍九棘鲈(Cephalopholis aitha)、短身石斑鱼(E. trophis)、多斑九棘鲈(C. polyspila)等。石斑鱼属(Epinephelus)作为石斑鱼科中种类最多的属,其体型大小变化较大,从小型到大型均有分布;而另一种类数较多的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除了红九棘鲈(C. sonnerati)外都是体长小于50cm的小型石斑鱼。此外,石斑鱼类的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存在背鳍鳍棘和腹鳍鳍棘显著延长及收缩的现象,这是石斑鱼类发育过程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特征。

生活习性

石斑鱼为底栖性鱼类,其成鱼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及近岸岩礁区域,也有部分栖息于底质为沙质、泥质或淤泥质的海域,如青铜石斑鱼(E. aeneus)、褐石斑鱼(E. bruneus)及宝石石斑鱼(E. areolatus)等,其幼鱼则偏爱选择海草床、红树林等生境。石斑鱼类一般栖息于100m以浅的水域,如白线光腭鲈(Anyperodon leucogrammicus)和横带九棘鲈(C. boenak)等,也有一些种类栖息于100~200m的水层中,如橙点九棘鲈(C. aurantia)。大多数石斑鱼为独居性鱼类,除了在繁殖期集群外一般不成群;但也有些种类的生活方式为一尾雄鱼和若干尾雌鱼组成的小群体,如横带九棘鲈和青星九棘鲈(C. miniata)。一些研究表明石斑鱼类通常可在特定的礁区定居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定居习性及较长的生活史等特征使得石斑鱼类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