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琉璃

琉璃

中文名 琉璃
别名 瑠璃,璢璃
名词解释

琉璃,亦作“瑠璃”,是以各种颜色(颜色由各种金属元素产生)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稀有装饰品。其色彩流云漓彩,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2008年6月,琉璃烧制技艺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场上的琉璃主要是以南方为代表的脱蜡琉璃和以博山(淄博)为代表的手工琉璃为主。国内琉璃制作比较有名的团队分别是琉璃工房、人立琉璃、琉园等 。

历史来源

琉璃liúli(《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833页“琉"字下【琉璃】璃字为轻声li)生产历史

悠久,中外闻名。

古法琉璃,亦称琉璃。琉璃是在14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的精修细磨,整个过程纯为手工制作,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后而自然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到了元代,博山琉璃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其早期产品以珠、笄为大宗,还有簪、扣子等。笄,颜色以蓝为主,另有水晶、黑、白、茶晶诸色。明洪武年间,除内宫监在此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 等贡品外,民间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景泰年间,博山西冶街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到万历年间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起博山炉神庙。

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孙延寿等人发起结成博山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炉行醮会。这期间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远销到北京、江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博山已成为国内生产琉璃品的中心。清初博山琉璃产品已发展到数十种,其销路北至北京,南至两广,东至朝鲜,西至河套地区。清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烟袋嘴等逐渐成为琉璃生产中的大宗产品,充翠仿玉的琉璃产品也开始兴盛,琉璃色料的种类大大增加。至道光年间,博山琉璃业进入兴盛时期。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博山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清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除原有产品外,开始生产铺丝屏片、瓶、杯等产品。这时,作为制造琉璃产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条,也成捆地运销外地。光绪年间博山制造出内画产品,到光绪末年,铺丝屏吊灯、铺丝围屏、烟嘴、杂货、珠、镯等产品,每年经济南运出的数量约7000担。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博览会上,博山工艺传习所送展的铺丝屏等琉璃产品获优等奖牌。1914年,在山东省第一届物品展览会上,博山送展的铺丝料货等产品获最优褒奖金牌。

1924年,由于“爱国牌洋烟嘴”适销对路,博山琉璃生产一度出现了罕见的“洋嘴子市”的短暂兴旺局面。至30年代初,博山琉璃生产从业者多时达4000人,大炉炉户有50家左右。1934年孔宪芝制作的花球在胶济铁路沿线物品展览会上获奖状。

1937年,日军侵占博山后,琉璃生产一蹶不振,从业人员减为640余人,年产量不足700吨,仅为战前的5.4%。1943年人员减至不足150人,年产量只有百余吨。日本投降后,又爆发内战,博山琉璃业又遭进一步摧残。至1948年3月博山解放时,博山琉璃业已是凋敝不堪,大炉余十六、七户,从业人员不到百人,圆炉剩20只左右,工匠百余人。仅能生产少数几个品种的产品,而且时作时辍,大部分炉工失业。

建国后,博山琉璃生产很快恢复生机,从业人员恢复到800人。1951年初,部分炉工成立博山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 稍后,又有10户大炉炉户成立博山玻璃联合公司。1952年,9户水响货炉户组成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1956年初,所有私营炉户和个体生产的炉业工人都公私合营或加入合作社。1957年后,博山玻璃联合公司和玻璃料器生产合作社先后转产日用玻璃器材和照明器材,脱离了博山传统琉璃生产的轨道。炉业料器供销生产合作社(博山美术琉璃厂)刚成立时主要生产料珠、烟嘴和杂货。1957年开始生产套色雕刻产品。1958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完成内画竹笔改为毛笔和内画烤花两项改革。内画竹笔改为毛笔的试验成功,为博山内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烤花内画壶的出现使内画壶的用途扩大到作为香水等液体物质的容器,增加了出口量。

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内画艺术向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相继创作出《洛阳兴殿图》、《群仙祝寿》、《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八大医学家》等。同时,以“百”字为题材的内画作品也大量出现,如《百子图》、《百美图》、《百骏图》、《百虎图》等。自1981年起,博山琉璃品先后到联邦德国、瑞士、爱尔兰、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销;内画艺人亦多次出国作内画技术表演。到1985年,博山美术琉璃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美术琉璃生产厂家,拥有职工2143人。具有年产琉璃工艺美术品1400万件的生产能力, 完成工业总产值1363万元,实现利税331.56万元。产品由建国前的花球、内画等300多种增加到16大类,3000余个花色品种。精美绝伦的鼻烟壶内画被国际鼻烟壶协会冠以“山东画派”,而轰动欧美;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球奇妙莫测,被誉为“开不败的鲜花”;各种珠帘、花插、烟具制品等深受人们喜爱。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画壶、花球曾获部、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另有传说,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是所发现的,于是将之赠与越王,而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并赐名为“蠡”。之后范蠡请雕刻家将它雕刻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定情之物送给西施。后来,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走之前将“蠡”还给范蠡,同时眼泪流在了之上,因此民间开始定名为“流蠡”“琉璃”。

琉璃分类

古法琉璃

古法琉璃,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

水琉璃

水琉璃,现今常见的仿制琉璃,以不饱和树脂材料制成,其特点是重量轻,敲之没有琉璃的金石之音,且日久易色变、混浊,无收藏价值,不过价格奇低。

台湾琉璃

台湾琉璃,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而成。起源为古埃及“费昂斯”工艺。《中国古琉璃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费昂斯”中二氧化硅的比例92%-99%,与中国周朝时的琉璃差异明显。但由于二者形态近似,有人称其为西洋琉璃。

琉璃特点

中国琉璃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琉璃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也是艺术装饰的一种带色陶器。琉璃的主要成分为SiO2(即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矽加助溶剂氧化铅。

琉璃的化学元素单位为PA,中国大陆的天然水晶为24PA(含24%的二氧化铅),而台湾的天然水晶有24PA/38PA。根据深圳市晶宝琉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话业概述琉璃的定义:古法琉璃,亦称脱蜡琉璃、琉璃。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技术纯手工加工制造,经过十多道手工工艺制造流程的精修细磨,在高温1000℃以上的火炉上将水晶琉璃母石熔化而自然流向凝聚成高贵华丽、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琉璃,沉积历史的华丽,她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损的色彩。那如歌如泣的色泽流动,仿佛还在诉说西施泪别范蠡时的凄凄切切,晶莹的泪花滴落于胸前的信物“蠡”上,这铸剑时的坚贞之物,也为之动情。“流蠡”之称,由此而来。

和谐之美 舍得之意(光影之美)

晶莹剔透 精灵绝美(剔透之美)

琉璃内,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的气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这些气泡游走于晶莹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于柔情似水的颜色带之间。是快意洒脱,是情意绵绵,还是浩然气魄,琉璃在诉说,我们在倾听。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下佩戴 。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史记》中的一段话,与琉璃的起源有关。(《西施泪》略),陶朱公就是民间传说的财神,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比人们常用的黄水晶更加直接有效。

1.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杂记》卷一:“杂厕五色琉璃为劎匣。” 宋戴埴《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於众玉,其色不常。” 明梅鼎祚《玉合记·义姤》:“瑠璃榻,翡翠楼,手卷真珠上玉钩。”

2.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西京杂记》卷二:“﹝ 昭阳殿 ﹞窻扉多是绿琉璃。”《隋书·何稠传》:“时中国久绝瑠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 稠 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覆以锦罽,王居亦如之。” 清 唐孙华 《东岳庙》诗:“我来瞻庙貌,碧瓦琉璃光。”

3.指玻璃。《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於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於西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 宋洪迈《夷坚丁志·瑠璃瓶》:“瑠璃为器,岂复容坚物振触?” 清赵翼《陔馀丛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 中国 所制,则脆薄而色微青。”

4.诗文中常以喻晶莹碧透之物。唐杜甫《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此喻碧波。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此喻眼球。宋胡仲弓《中秋望月呈诸友》诗:“长空万里琉璃滑,冰轮碾上黄金阙。”此喻晴空。清纳兰性德《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诗:“瑠璃一万片,映彻桑乾河。”此喻雪。

5.指玻璃灯。宋叶适《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古称浄琉璃,物现我常寂。” 明叶宪祖《鸾鎞记·途逅》:“归来愁日暮,孤影对琉璃。”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院内设松亭,奉天地供案,系天灯,挂琉璃。”

琉璃属于价值不菲的艺术品,原因有二:其一,古法琉璃材料特殊,而且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仅出炉一项,成品率就只有70%。更关键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一点点问题,十数天、几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诸东流。其二,琉璃不仅仅是一种材质,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琉璃产品。

1、制作工序冗长:从构思、设计、雕塑、烧制、细修、打磨至作品完成,需经过四十七道精致烦琐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2.手工制作:工人必须掌握技术方能操作,每道工艺均有各自不定的变化因素,且在工艺过程中需经反复实验,作品色彩无一雷同,制作难度极高。

3.一模一品:一只模具只能烧制一件作品,无法二次使用,大型复杂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烧制才能完成。低成功率,使作品更为可贵可珍。

4.高温烧制:将精选原料以1400℃以上高温熔制成各种彩色水晶玻璃,并经过多次精选清洗后,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模具中,并设定严格的升、降温曲线,炉温必须控制在1000℃±5℃以内。烧制过程长达15天以上,使水晶原料,精确到每个细微处。方可确保作品精细奇巧、立体、真实、流线飘逸、清晰。

制作步骤

如今的热成型琉璃(传统琉璃烧制技艺)的制作工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步骤

(一)化料

将所需要的各种颜料进入大炉熔炼,以熔融的琉璃在铁棒上旋转。

(二)挑料

从1400多度高温的传统火炉中用1.5米长的吹筒中取出琉璃中取出琉璃体。

(三)吹制

从火炉中取出后不断进行旋转和造型,火炉里面取出的琉璃温度高,掌握好琉璃熔化的软度,几秒钟就要成型。

(四)塑型

在造型过程中,师傅们需要用手中的吹筒进行吹制,来保证琉璃的形状,由于尺度很难拿捏,所以成品率极低。

(五)退火

琉璃成型以后,师傅们要把烧制好的琉璃放到保温窑里面,500多度,保温4天,如果琉璃瓶身没有出现炸裂的情况,说明琉璃已退温成型。

脱蜡琉璃的制作工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步骤:

1.创意设计:将创意通过平面设计图稿进行表现。

2.原型制作:根据图稿雕塑立体模型。

3.制硅胶模:在模型表面均匀涂抹硅胶,待硅胶凝固成硅胶模后,尚需石膏加以固定。

4.灌制蜡模:调制蜡浆,在硅胶阴模内灌入热融的蜡,待其自然冷切。

5.拆取蜡模:将冷切后的蜡模自硅胶石膏模脱出。

6.修整蜡模:冷切容易使蜡模收缩变形,对拆模时留下的模线痕迹,得以工具细心地修整。

7.制石膏模:调制正确比例的耐火石膏,在修饰后的蜡模外,灌注包埋,即成含蜡石膏模。

8.蒸汽脱蜡:将整个含蜡石膏置入脱蜡机内以蒸汽加温,脱蜡后即为耐火石膏阴模。

9.精选原料:为精确控制各种颜色的比例和流动的美感,需依造型与设计精选特定颜色与大小的玻璃原料,并安排色块的分布位置。

10.进炉烧结:清模去尘后,将整个石膏模与配置好的玻璃料,放进炉内慢慢加温,使热熔软化的水晶玻璃如麦芽糖缓慢地流入石膏模内成型。

11.石膏模:拆除石膏模,将冷切后的玻璃粗胚取出。

12.切割修葺:将玻璃粗胚上注浆口部分多余的玻璃切割修葺。

13.粗模细模:以粗、细研磨砂将水晶玻璃之浇注口磨平整。

14.冷工细修:以钻石笔头及其它工具细心雕琢,使作品表面显得更为均匀细致。

15、签字包装:确认作品完整后签名签号。

佛家意义

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为消病避邪之灵物。

琉璃在佛教中为消病避邪之灵物。摆放或佩带琉璃可得三种福缘:

一)祛病:修行之人认为琉璃乃药师佛的化身,能消病驱邪,使人获得健康之福缘。

二)坚韧:因烧制繁难,佛教认为琉璃能使人感受提炼真理之艰难,而获坚韧之力量。

三)灵感:色彩绚丽、变幻瑰美,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想象空间,给人灵感和智慧。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在某种意义上说,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明澈的琉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对比佛教的其它六宝,琉璃应该是一种天然宝石,且极有可能是碧玺。

《慧琳音义》卷一:”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天生神物,非是人间炼石造作,焰火所成琉璃也。“很多佛教中对须弥山的描述是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所以根据地理位置来看,琉璃的产地周围应该在海上有火山。而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距离波斯很近,碧玺的一大产地正好于此,它们都位于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周围的海上也确实又火山。且碧玺的原石的确也是像描述中的”其宝青色,莹彻有光“,要”近“才有”皆同一色“。为什么后来没有把碧玺和琉璃统一叫法很可能是发现了碧玺这种天然宝石和中国古法琉璃虽然颜色外貌上一样,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而更正叫法后也会降低这种宝石的尊贵,才从清代过后才有碧玺的叫法,且同样是用于头饰珠串较多,与”帝释鬓珠”用法都一样。其它的宝石虽然也色彩多样,但显少有这种用法。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