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紫砂

紫砂

中文名 紫砂
英文名 Yixing
名词解释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兴紫砂器胎质具有这种特性,而且,于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砂质效果。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种,俗称“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绿泥外,尚有白泥、乌泥、黄泥、松花泥等各种色泽,紫砂器不挂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器面还具有亚光效果,既可减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现器物形态、装饰与自身天然色泽的生动效果。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

紫砂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盛产于宜兴丁蜀镇一带,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制作、销售、运输的整体产业链和物质空间形态,成为研究认识紫砂生产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场所。

在丁蜀镇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范围内,考古人员重点发掘了一个废弃物堆积层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烧的古窑址,从中采集到了大量从明末清初到民国等不同时期的紫砂残片。这次发掘新发现了许多紫砂款识,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款、器名款、伪托款等。早期地层中的款识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中的款识多为印章款。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紫砂的起源一直颇受争议。根据文献记载以及传世实物,考古界一般认为紫砂始于明代。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丁蜀镇羊角山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窑址,根据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以及众多早期紫砂残片,考古人员推断紫砂应始于北宋。但这一论断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从这次考古发掘来看,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中晚期。”杭涛表示,明早期墓葬中从没出现过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馆在明代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间的提梁壶。这次考古发掘在废弃堆积层的最下层发现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江苏金坛明代并内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壶、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应是明代紫砂。这也为今后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方向,为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实证。

紫砂陶的主要品种有各式茶具、酒具、餐具、文具、花盆、雕刻和陈饰工艺品。单茶壶又可分为光货、方货、筋瓢货、花货等四大类:光货,就是各种大小的高低不同的圆球形、圆柱形、圆椎形的器皿,以深厚、饱满、朴实为特点,通过制作加工达到朴实、健壮、珠圆玉润或敦庞周正,即是光货的精神;方货,有四方、八方、六方、长方、侧角、抽角等形,它的特点就是要端正规矩、简洁挺括、严谨工整,技法处理干脆利落,力度透澈;筋瓢货,就是以各种花的变形,如菊花、葵花、梅花、菱花、海棠花等,进行图案变形,它的线条有凹凸形成曲线形;筋纹的器皿具有整齐感、节奏感和生动感;花货,大多取材于自然,来自生活,如松、竹、梅、树藤、瓜果等,经取舍提炼,夸张变化,使它别具生趣,在壶体上堆雕捏塑各种花枝、叶果等,形象要生动,布置要合理、得体,富有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使源于生活的东西,高于生活,象征性的作品追求完美逼真。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