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长篇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后世武侠小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而到了真正武侠小说的出现,则是在清代。
中国最早出现的长篇武侠小说为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这是因为晚清的社会生活矛盾,体现底层人民意愿的英雄侠士和体现市民上层理想的清官奇妙地在小说里结合,以集合的方式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市俗愿望。以“武侠小说”之名发表,首见于1915年12月的《小说大观》季刊第三集(上海,包天笑主编),林纾(琴南)的文言文短篇《傅眉史》。
而到了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则进入到了“旧派武侠”发展阶段。旧派武侠一般以1923年湖南人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为起点,旧派武侠的最著作名品是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1930年代在天津涌现“北派五大家”,五人各成流派,包括以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系列为代表的“奇幻仙侠派”;以白羽《钱镖》系列为代表的“社会反讽派”;以王度庐《鹤铁五部作》为代表的“悲剧侠情派”;以郑证因《鹰爪王》为代表的“帮会技击派”以及以朱贞木《七杀碑》为代表的“奇情推理派”。
1950年以后则发展成了“新派武侠”。“新派武侠”自1950年代开始以金庸、古龙及梁羽生等港台作家为代表,以区别于战前还珠楼主及平江不肖生等人所写的武侠小说。新派武侠小说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甚至西方)的元素,不囿于传统观念及陈腔滥调,用较现代的文字及角度去演绎中国历史。
新派武侠的出现,主要原因在市场的需求,民众的娱乐意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强化,迫切需要新奇的作品来消遣,武侠小说正是充满了想像,诡谲多变的作品。香港大武侠时期涌现相当多的作家,在五十年代于报纸之间连载,如牟松庭、蹄风、黄鹰、牟松庭、龙乘风、西门丁、张梦还、马云;还有金锋、江一明、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
新派武侠在思想上,“侠”的观念进化为独立人格的坚持,这是对民主思想、自由精神的呼应,侠客成为一种新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艺术上,作者大多从外国文学中吸取新颖的表现技巧,常把历史、爱情、神魔、武侠四者结合起来,这些侠客在其行侠的过程中,渗入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心矛盾和人性变化。在故事形式上,一改旧派武侠结构松散、枝蔓杂出的问题,情节较为紧凑,而且曲折、奇谲、多变,且文字讲究趣味性和意境。
新派武侠的崛起,还在于它们具有浓重丰厚的传统文化涵量。不但作品用传统小说的语言写成,而且举凡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最具特色的成分,如诗词曲赋、琴棋书画、儒道墨释、医卜星相、传说掌故、典库文物、风俗民情……无不与故事情节的展开,武技较量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作品题旨的展示,相融合渗透,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使人叹为观止。它们构成了新派武侠小说的一大优势,从而使自己在中华民族和海外华人社会中深深扎下根来。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武侠小说与香港武侠小说的发展,双方内容特色自成一格。香港武侠名家金庸、梁羽生等的武侠作品,其创作背景多与中国历史紧密结合,作品中的历史痕迹相当浓厚;而台湾武侠作家或许是基于当时政治禁忌的关系[4],或许是作者个人对武林世界、对中国的想像不同,作品的创作背景少与中国历史相结合,故事的历史背景模糊,注重故事情节的奇诡曲折,较偏于奇情武侠。
随着时代发展,武侠小说继续风靡于海内外华人文坛,至今读者仍热忱未衰。兼且由于电视、电脑相继普及,武侠小说超越了以往只以文字符号作为表现手段,更以多元、多种的符号形式,配合声音、彩色画面、彩色图片、动作等,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武侠热潮,诸如最近风行的电脑游戏软件、武侠漫画、武侠电影、武侠电视剧等都是。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