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后赤壁赋》,以其文辞的流畅与情感的迭宕,成为后人吟诵不绝的千载名篇。兼善文史的傅抱石心仪古贤,尤仰苏轼,入川后,染翰绘写,擅取苏轼词意,其中最为偏爱《后赤壁赋》: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感慨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时人络绎慕求,傅抱石在给友人信中说:“余入川以来,写赤壁甚多。”从1943左右金刚坡时期,延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抱石先生画此题材,也许与文中描述人物,于心态和情境有某种契合。因之衷爱勤绘,遂使史学界将《后赤壁赋》与《兰亭雅集》、楚辞人物,称为“抱石三大题材”。
此幅作于金陵寄寓。画中人物被特写放大,情态相互顾盼,窃窃私语,皆有仙风道骨,绝尘世俗。人物以高古游丝描出,颇具唐人遗韵。三人相互酬答,面部五官刻画清晰流畅;宽袍大袖随风飘动,勾勒衣物的线条一气呵成、灵活生动。设色淡雅,秀润中带有苍劲的气骨。傅抱石师法自然,独出手眼,破古人之囿,自立新法,“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其诗意画“不为法缚,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堪称第一人。右下角钤有“往往醉后”印,这是傅抱石最喜爱的闲章之一,通常只会盖在其得意之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