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中国嘉德2010年秋季拍卖会,第489号。"
朝踏落花 暮随飞鸟
论数量,齐白石的山水画远逊于花鸟画,但论成就,仍然为中国画坛增辉甚巨,几不可逾越。其有诗曰:“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所谓“胸中山水”,是指其表现题材都是他感触记忆最深的场景,其中又以他远游时所得的山川印象和对家乡故土的景观怀念为创作母题;而“删去临摹手一双”则体现了齐白石在笔墨经营上的追求。尤其是他定居北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之后,面对他最为推崇的米芾、董其昌、石涛、八大的山水,他亦能做到在临摹的同时又不拘于成法,在玩味前人师造化的同时,也不断总结他们的笔墨结构、章法位置和“灵气往来”的意象效果,最终为己所用,虽“时流诽之”,但终究掩不住个性的光彩。
即如是幅《夕阳晚归图》,仅得如屏青山和数株松树,以及掩映其中的几间瓦房。壁立青山的树林之上,则是晚霞一片。而画面的主要点景人物则是房前站立的红衣小孩,以及路边站立对语的两人,其中一位扶杖指家,似是邀请对方往家小坐。整幅画面极为静谧,画中所有似都笼罩于夕阳之下,万籁俱寂中又似乎能听到好友二人欢声笑语和秋虫微弱的鸣叫。
画中用笔粗中有细,拙中有味,卧笔横点的树叶,挺直刚健的枝干,皆为齐白石变法过程中对金石笔法的借鉴。点景人物虽小,但极其生动,作品格调平朴,意境清幽,传达出老人对田园生活的独特感受。
本画并无年款,但题款细细读来,却能牵带出白石老人的一位故友和一段往事,并由此可知他作此画的年代。题款中白石老人自述:“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借白司马句题画。三百石印富翁时居京华西城之西鸭子庙侧。观画者雪盦上人及儿辈也。”题款中“白司马”即白居易,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点题,表明是好友二人相约一早出门游玩,及至傍晚方回。
齐白石于1917年,时年54岁时定居北京,借居在西砖胡同法源寺内,与其同住的有杨潜庵;1919年,56岁的齐白石迁至右安门内陶然亭附近龙泉寺隔壁的几间房,这是他在北京第一次租房;又先后折腾三回,直至1923年,60岁的齐白石搬至太平桥高岔拉一号,位于辟才胡同西口迤南、沟沿的东边。后沟沿填平,现为赵登禹路高华里;到1926年,齐白石才乔迁至新购置的跨车胡同15号,一直到去世。就居住时间来讲,以在太平桥高岔拉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该住所靠近鸭子庙,故齐白石常在书画作品中写“鸭子庙侧”。而款字中提及的“鸭子庙侧”,则点明了作画年代,即1923年至1926年之间。
最后款中提及的“雪盦上人”,则是白石老人一生难忘的故友和爱徒。在齐白石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民国21年(1932年),我70岁。正月初五日,惊悉我的得意门人瑞光和尚死了,他是光绪四年戊寅正月初八日生的,享年55岁。他的画,一生专摹大涤子,拜我为师后,常来和我谈画,自称学我的笔法,才能画出大涤子的精意。我题他的画,有句说:画水勾山用意同,老僧自道学萍翁。我对于大涤子,本也生平最所钦服的,曾有诗说: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焚香愿下师生拜,昨夜挥毫梦见君。我们两人的见解,原是并不相背的。”
瑞光和尚初为北京阜成门外大街路北的衍法寺住持,约1924年调入广安门内烂漫胡同的莲花寺任住持。作为两座古寺的住持,瑞光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在北京画坛有较高地位的画僧,如1926年6月6日《晨报星期画报》第1卷第38期第1页载有瑞光的《山水》图,旁有徐燕孙的注识:“释瑞光,字雪厂,工山水,不落先辈窠臼,其画得于性灵者多,故能以画胜人,有自制印草,文曰:今人摹古,古人摹谁。其抱负可以想见矣。燕孙识。”
齐白石刚到北京,寄居在离莲花寺南不远的法源寺。因画风近于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懂得的人不多,卖画生涯很是萧索。在这种困境之下,一位在北京画坛已享有盛誉的画僧拜入门下,成为第一位向齐白石学习绘画的入室弟子,此时,虽有姚石倩、张伯任、贺孔才拜齐白石为师,但都是随其习篆刻,齐白石内心在欣喜的感动之余,更多是其内心深处所得到的慰藉。
1926年春二月,齐白石为瑞光作《西城三怪图》(中国美术馆藏),中间侧身而立的僧人为瑞光,正面捻须的白发老者为齐白石,侧面而立者为冯臼。画上有长题记其事:“余客京师,门人雪庵和尚常言:前朝同光间赵撝叔、怀砚香诸君为西城三怪。吾曰:然则吾与汝亦西城今日之两怪也,惜无多人。雪庵寻思曰:臼庵亦居西城,可成三怪矣。一日臼庵来借山馆,余白其事。明日又来,出纸索画是图,雪庵见之亦索再画,余并题二绝句。闭户孤藏老病身,那堪身外更逢君。扪心何有稀奇笔,恐见西山冷笑人。幻缘尘梦总云昙,梦里阿长醒雪庵。不以拈花作模样,果然能与佛同龛。雪庵和尚笑存。丙寅春二月齐璜。”由题款可知,瑞光和尚和白石老人常来往,故而本作或许就是某日二人同游之后,白石老人当着瑞光和尚和家人的面徐徐画出当日情景,画中即瑞光和尚和白石二人,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