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DSD格式

DSD格式

中文名 DSD格式
名词解释

DSD是Direct Stream Digital的缩写,表示直接比特流数字编码,是SACD(Super Audio CD)的编码模式。它是Sony与Philips在1996年宣布共同发展的高解析数字音响规格。

DSD新技术与DVD的音响技术指针竞争,用1bit比特流的方式取样,采样率2.8224MHz(CD 44.1kHz取样的64倍)的高取样方式,直接把模拟音乐讯号波形以脉冲方式转变为数字讯号,以将近四倍于CD的空间,储存音乐,因此可以提供更为优秀的声音效果,由于取样次数高,所以取样过的波形很圆顺,比较接近原来的模拟波形。再者由于不采用多位,省去位转换程序,降低了因为数字滤波而可能产生的失真与噪声。还有,由于不像多位系统般容易(位愈高就愈容易)受到电源或外部干扰的影响,因此理论上质量会比较稳定。

与DSD相对的,PCM(Pulse-Code Modulation,脉冲编码调制)是最为常见的音频编码格式,什么wav,ape,flac,mp3等等几乎所有常见音频都是PCM编码格式。其原理简单来说,先准备好一组规定电平值(对于电平这个概念,可以简单地等同理解为电压),如-3,-2,-1,0,1,2,3等等,每个值给一个编号,就像ABCD这样,不过我们给这些电平值使用二进制的编号(就是000 001 010 等等)。然后从先前的那组规定电平内,采用四舍五入的办法找出最接近采样电平的值,然后记录下来这个最接近值的编号,然后进行下一次采样。如此反复,就能用一组二进制编号把麦克风过来的原始模拟信号给记录下来了,记录下来的数字信号就是PCM了。

这整个过程中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间的差叫做量化误差.量化误差对于信号而言是一种噪声,所以也被称为量化噪声。

DSD的编码过程中,对信号进行量化的方式和PCM完全不一样。对于 16bit PCM,每记录一个采样点需要用到16bit数据,但是 DSD 对于每一个采样点,用 1bit 就可以记录,也就是说,仅仅用表示“否”的“0”和表示“是”的“1”去记录这一个采样点的电平值。DSD 的主体思想就是这样,每一个采样的值是上一个采样的相对值,前后采样点相互连系密不可分。这种量化方式的思想因为其连续性,更加接近自然中的声音(声音信号就是一连串的,单独一个点毫无意义)。

实际使用过程中,DSD 格式主要使用的是 ∑-Δ 调制器(Sigma-Delta Modulator)。量化的对象为当前信号电平和先前所有差值和的差值,量化电平不再会受频率影响,最大量化范围直接取决于电平值。

反馈中加入的延时电路使得∑-Δ调制器有着噪声整形的特征,一阶的∑-Δ调制器的噪声整形效果不明显,但是我们可以把多阶∑-Δ调制器叠加到一起,使得噪声整形效果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这个噪声整形的具体结果就是,量化噪声总体量没有变,但是不是平均分布在所有频段上,低频段的量化噪声会较少,而高频的量化噪声会较多。也就是说,量化噪声被"推挤"到了高频中。在音频应用中,大部分量化噪声被推挤到了远超过20kHz的高频,也就是人耳听不到的频段,利用一个低通滤波就可以很简单地把这些噪声给干掉了。

这就是DSD相对于PCM的最大优势,极小的量化噪声,超高的信噪比。

DSD就是经过了以上的∑-Δ调制而得到的数字信号,如果把这一连串数字信号放在同一标尺上和原始信号相比,会发现数字"0"和"1"随着信号电频的增减程度而密度产生相应变化,所以DSD也称成为是脉冲密度调制(Pulse Density Modulation)。

虽然DSD比起PCM有着种种优势,但是有个硬伤,录音后期混音制作的时候无法使用DSD,只有PCM才能做混音处理。所以几乎所有的录音室所用母带还是PCM格式,混音完成了以后再压缩成DSD格式,制作成SACD,这个过程实际上已经丢掉了DSD的大半优势。

不经处理的纯DSD直录音频,真的是少之又少,多为录音室的试音产品。所以说,DSD的路还非常漫长。

本词条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