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糖化作用
焦糖化是焦糖化作用或焦糖化反应的简称。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 含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会产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英译又称卡拉蜜尔作用。
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当加热温度超过它的熔点(高于135℃)时,即发生脱水或降解,然后进一步缩合生成粘稠状的黑褐色产物,这类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英译又称卡拉蜜尔作用。焦糖化反应的结果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脱水聚合产物,俗称焦糖或酱色;一类是降解产物,主要是一些挥发性的醛、酮等。它们给食品带来悦人的色泽和风味,但若控制不当,也会为制品带来不良的影响。
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以上)时,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会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又称卡拉密尔作用(caramelization)。焦糖化反应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但速度不同,如在pH8时要比pH5.9时快10倍。糖在强热的情况下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即焦糖或酱色(caramel);另一类是裂解产物,即一些挥发性的醛、酮类物质,它们进一步缩合、聚合,最终形成深色物质。
焦糖的形成:糖类在无水条件下加热,或者在高浓度时用稀酸处理,可发生焦糖化反应。由葡萄糖可生成右旋光性的葡萄糖酐(1,2-脱水-α-D-葡萄糖)和右旋光性的葡萄糖酐(1,6-脱水-β-D-葡萄糖),前者的比旋光度为十69°,后者的为一67°,酵母菌只能发酵前者,两者很容易区别。在同样条件下果糖可形成果糖酐(2,3-脱水-β-D-呋喃果糖)。由蔗糖形成焦糖(酱色)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开始阶段:蔗糖熔融,继续加热,当温度达到约200°C时,经约35min的起泡(foaming),蔗糖失去一分子水,生异蔗糖酐,无甜味而具有温和的苦味,这是焦糖焦糖化的初始反应。
生成异焦糖酐后,起泡暂时停止。稍后又发生二次起泡现象,这就是形成焦糖的第二阶段,持续时间比第一阶段长,约为55min,在此期间失水量达9%,形成的产物为焦糖酐,平均分子式为C24H36O18。焦糖酐的熔点为138°C,可溶于水及乙醇,味苦。
中间阶段起泡55min后进人第三阶段,进一步脱水形成焦糖稀:。
焦糖稀的熔点为154°C,可溶于水。若再继续加热,则生成高分子量的深色难溶的物质,称为焦糖(caramelin)。这些复杂色索的结构尚不清楚,但具有下列的官能团:炭基、羧基、羟基和酚基。
各种单糖因熔点不同,其反应速度也各不一样,熔点越低,焦糖化反应越快。葡萄糖的熔点为146°C,果糖的熔点为95°C,麦芽糖的熔点为103°C。由此可见,果糖引起焦糖化反应最快。
糖液的pH值不同,其反应速度也不同,pH得越大,焦糖化反应越快在pH值为8时要比pH值为5.9时快10倍。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