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

USB3.0数据线

USB3.0数据线

中文名 USB3.0数据线
名词解释

USB 3.0是比较新的USB规范,英特尔公司(Intel)和业界领先的公司一起携手组建了USB3.0推广组,旨在开发速度超过当今10倍的超高效USB互联技术。该技术是由英特尔,以及惠普(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开发的,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USB 3.0 具有后向兼容标准,并兼具传统USB技术的易用性和即插即用功能,而USB 3.0数据线适用于电脑及其具备USB接口的周边产品(打印机,摄像机,传真机,扫描仪,U盘,MP3,MP4等)之间的数据传输。

USB 接口的出现完全是因为计算机外设的日益增多,诸如键盘、鼠标、调制解调器、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MP3 等接踵而至,为了给这些外设一个通用的接口,USB最终诞生。最先普及的 USB1.1 标准接口传输速率为 12Mbps,不过一个 USB 设备最多只可以得到 6Mbps 的传输频宽。因此若要外接光驱,至多能接 6 倍速光驱,无法再高。而若要即时播放 MPEG1 的 VCD 影片,至少要 1.5Mbps 传输频宽,这点 USB 办得到,但是要完成数据量大四倍的 MPEG2 的 DVD 影片播放,USB 可能就吃力了,若再加上AC-3 音频数据,USB 设备很难实现即时播放了。这一点到了2013年,在相当部分的机箱前面板接口上体现得非常清楚。几乎所有需要双 USB 接口供电的移动硬盘在前置接口上都会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所以前置的便捷接口也在不断改进。

随着 USB 设备被广泛应用,仅为 12Mbps 的传输速率已经成为了制约自身发展的78POPHARD瓶颈,所以用户对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 COMPAQ、HP(惠普,当时并没有收购康柏 )、Intel、Lucent、Microsoft、NEC和PHILIPS这7家厂商联合制定了USB2.0 接口标准。它由 USB1.1 规范演变而来,最初的目标仅仅是将 USB1.1的变而来,最初的目标仅仅是将USB1.1 的传输数率提高10~20倍,而实际上却提高了40倍,达到了480Mbps,折算为MB 为 60MB/s。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广泛标准,更令人满意的是USB2.0 与的广泛标准,更令人满意的是USB2.0与1.1可互相兼容,也就是说,USB2.0设备可工作在USB1.1接口上,USB1.1的设备也可以工作在USB2.0接口上(对于部分设备来说,存在无法识别的故障,此时需更新 USB 管理程序或者更新主板驱动)。速度的提高对于用户的最大好处,就是意味着用户可使用更高效的外部设备,具有多种速度的周边设备都可以被连接到USB2.0 的线路上,而且无需担心数据传输时发生瓶颈效应。但另一方面 USB2.0放宽了标准,对厂商进行了妥协,分为了几个级别,并分别用不同的表示标注。并不是所有的 USB2.0 都可以达到最高的传输标准,这在购买时要注意分辨。由于受制于 USB2.0 级别限制的主要设备是存储产品,包括 U 盘和移动硬盘,甚至也包括个别品牌的外置光驱。


注:本名词内容引自百度百科


0
0

已收藏
去我的收藏夹